当前位置:首页 > 考研资讯 > 热点信息
24考研!往届生人数超过应届!

日期:2024/7/18来源:阅读量:59

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:往届生参与考研的比例逐年上升。2024年,考研报考人数438万人,往届生227万人,占比51.8%首次超越应届考生!

 近四年考研报考人数情况

注:往届生并不只包括二战生,也有可能是三战或者在职考研群体。

 

具体到院校而言,从部分公开考生类别的院校可以看到,往届生占比都超过了应届生:

● 深圳大学:

23考研中,22733名报考深圳大学,其中应届生10036人,占44.15%,往届生12697人,占55.85%。

● 西北师范大学:

2020年往届生报考人数为6913人,占比57%;2021年往届生报考人数为8392人,占比62%。2022年往届生报考人数10264人,占比59%;

● 云南大学:

2020年往届生报考人数为12291人,占比56%;2021年往届生报考人数为15410人,占比63%。

数据可见,高校往届生报考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部分高校甚至超过六成

往届生考研人数逐年增加,那么上岸人数占比又有多少呢?以下是部分院校公布的数据:

 

● 西北大学:

在2023级4271名研究生新生中,往届生有1675人,占比约39.22%。

● 河北大学:

2023级共有研究生新生3963人,其中应届生1839人,占比46.4%;往届生2124人,占比53.6%。

● 重庆工商大学:

2023级研究生录取总人数共1607人(含硕士1582人,博士25人),其中往届生878人,占比约55%。

可以看出,不同院校新生中往届生所占比例不同,但整体还是在40%-50%,录取比例也不算低。如果减去录取人数中包含的推免生人数,往届生比例还会有所上浮。

 

在历届考研报名考生构成中,往届生占比上升较快,可能是因为:

考研就是他们的目标,沉没成本很大,一旦开始了就放不下,直到考上为止,这也是二战、三战及考过三次以上的同学坚持的理由;

现有的学历已经不再满足工作上的需求,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,会选择在职考研或者辞职脱产考研;

研究生就业岗位更好、机会更多,起薪高于本科生;

当下就业难,找工作难,通过考研、读研缓冲几年……


在应届/往届考生比例发生反转的年份,哪一类考生更具有上岸优势呢?

 

一、应届生优势 

1、充满激情、年龄优势

应届生因为是第一次考研,不管是搜集信息还是学习新内容,都会非常有激情,对未来的想象也都会很美好,应届生的年龄较小更有优势,年龄问题是很多考研人的一个“阻碍”因素,可能觉得读研之后毕业年龄大而放弃考研。

2、学习氛围好

应届生考研备考一般都是在学校,学校里面更有学习的氛围。在校学习有相关老师可指导,还有同学朋友的陪伴,不仅可以一起监督学习,还能纾解备考的压力。

3、心理压力小

由于是第一次考试,很多考生抱着不过再来一次的想法,相对心理压力较小。而很多二战甚至几战的同学,都是脱产,背水一战,心理压力也会大很多。

 

二、往届生优势 

1、经验丰富

往届考生至少都是二战的,对于如何择校,每门学科该如何复习都更了解,安排也会更合理,而且经历过失败,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,重新启程会有更加明确的规划,复习起来要比应届生更加得心应手。

2、获取资源的渠道更广

应届生在信息获取上可能会比往届生的效果差一点,因为往届生的人脉相对要广,先前联系的师哥师姐都已经很熟悉了,有任何消息都会第一时间知道,在获取信息的时间上就比应届生快一步,不用说原本班上可能还有考上的同学,这些都是应届生没有的资源。

3、基础积累丰富

往届生因为已经有过考研的经验,各科的知识也都有了一定的积累,基础相对于应届生来说,肯定是要扎实一些,复习的效率也比应届生要高,所以上岸的几率相比之下要大一点。

 

应届/往届生皆有劣势

应届生:

开始一件全新的事情,对很多问题或者流程都不了解,存在很多知识盲区或误区,在前期会有一段迷茫的日子,再加上需要顾及毕业论文、学校课程、暑期社会实践等,这段时间里的效率通常不会很高。其次,应届生择校、择专业时可能会存在”信息不对称“的情况,出于专业情怀、名校情结等因素,容易把目标定得过高,增加一战上岸的难度。以及,有一些应届生考研目的不明确,只是“跟风考研“或者”家里人劝我考研“,信念感与内在动力都不足,加之对就业环境不了解,中后期弃考率很高。

往届生:

往届生最明显的劣势就在于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,经济上可以从多方面协调,家里资助或者在职考研,但心理压力很难解决,因为已经失败过了,对成功的渴望会更加强烈,一战失败还能赶个春招凭借应届生身份找工作,若是二战还未上岸,那可真是“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”。并且,大部分企业并不认可Gap year,只要没工作,就是空窗期。之前还可以考研不成,转去考公。可现在,考研和考公有一定的冲突。

 

从种种分析来看,不管是应届考生还是往届考生,并不会因为对方所占的比例,使得另一方难度有所降低或者增加,想要上岸的最终因素一定在于自身!

特色课程

热点推荐

研粒考研答疑课堂 22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研粒考研答疑课堂 21 研粒考研答疑课堂 20 研粒考研答疑课堂 19 研粒考研答疑课堂 18